理论研究

关于荔波县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作者:荔波县委统战部 日期:2021-06-10

一、荔波县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现状

1.旅游资源丰富。荔波是贵州省优先重点发展旅游区,境内有国家5A级“樟江风景名胜区”以及“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两张著名旅游名片,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7个,还有散落各乡镇的古村落和民族村寨,同时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深厚的红色文化,这些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为荔波县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2.旅游产业初显。荔波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相关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县已拥有多家星级旅游饭店和农家乐旅游服务网点。目前,乡村旅游景点26个,“农家乐”600余家、乡村客栈106家,乡村民宿经营户133户,乡村旅游可接待床位4560张。已打造出梦柳、大土、寨票、氧心谷、水浦、懂蒙、董岛、洪江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精品民宿点。旅游业已成为拉动全县三产快速发展的龙头产业,良好的发展氛围,为发展全县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交通条件便捷。荔波处于大西南旅游经济圈的黄金位置,公路、航空、铁路正日趋完善。县城距三都高铁站、麻尾火车站分别在2小时、1小时之内,驾荔高速直达县城,周边县市均开通客运班线,三荔、荔榕高速今年底将开通,目前已开通周边重要城市的旅游航线,贵南高铁正在建设中,随着交通项目的不断完善,发展乡村旅游的交通条件日益便捷。

二、荔波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短板及问题

1.缺乏科学规划,保护意识不强。目前,荔波县乡村旅游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外商投资和村民自主开发为辅,但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科学规划,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粗糙甚至重复建设,存在自发组织,各自为阵,盲目开发等问题。部分地区对旅游资源保护不够,忽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有效保持“乡村性”,丢失“土味”,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去农化”趋向,存在乱搭乱建现象,导致田园风光、原有村寨景观遭到破坏。

2.距大都市较远,缺少城市带动。目前,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方,大多是城市近郊,利用城市的庞大人口数量,承接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需求得以发展起来,但荔波县距离周边大城市较远,缺少城市人口辐射带动,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壮大的一大因素。

3.旅游产品单一,特色挖掘不足。虽然荔波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形式比较单一重复,乡村旅游特色挖掘不深,主要还是以精品民宿、民族风情文化和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大多只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春季赏花、秋季摘果,产品开发存在品味低、内容雷同等现象,特色优势资源没有充分挖掘。

4.营销方式落后,宣传力度不够。目前,在大的景区景点如大小七孔景区宣传上,每年都走出去开展多场宣传营销。但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方面力度还不够,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乡村旅游或旅游企业本身营销投入少且不持续,营销手段单一,相对于大型旅游风景区的规范宣传促销,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认识不足,投入不够,力度不大,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宣传,整体宣传促销的合力尚未形成。

5.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需求。荔波县发展乡村旅游中,有些旅游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如道路、停车场、旅游公厕、标识牌、餐饮及住宿等设施仍不完备,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需要加以完善和改进。

6.节庆带动不强,存在自娱自乐。乡村旅游离不开游客参与,只有突出本地特色,才会具有吸引力,才能持续健康发展。荔波县各民族节庆活动虽然很多,但除洞塘梅花节、大土徒步节等活动有外县少数游客参与外,其他节庆如水族“卯节”“六月六”布依歌节、甲良斗牛节等缺乏创新,游客参与性不高,全县还缺少带动性强的龙头旅游活动项目,节庆活动带动旅游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荔波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及建议

1.加强规划引领,构建发展格局。旅游要发展,规划要先行。在全县农家乐产业的规划方面,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完善产业布局,划分功能区域,构建农家乐产业发展良好格局。建议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科学规划乡村旅游,使我荔波县乡村旅游发展更加科学,景点项目搭配更加合理。 一是在联山湾、水利大寨、洞庭、江风等地以农村腹地优美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休闲、游乐、探险等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二是在寨票、水浦、董蒙、氧心谷等现有基础上积极发展精品民宿,并配备读书角,增加文化气息。三是在拉片、者吕、大土、洪江、董岛、尧古、瑶麓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村落、民族村寨、艺术村发展民族风情体验乡村旅游。四是在梦柳、驾欧集镇、肯甫、水春、白岩等以环景区和城市周边乡村为重点,围绕游客和市民需求,发展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接待服务型乡村旅游。五是在拉鱼、福利、八烂、捞村等地,结合农事季节和农特产品加工,发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事参与型乡村旅游。六是在县城樟江桥坝河段,河道水质良好,交通方便,可以发展天然浴场,满足市民及游客避暑纳凉需求。

2.转变发展观念,创新营销方式。一是利用县四家班子领导联系客源地制度,将乡村旅游与大小七孔景区进行捆绑宣传。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开展全方位的营销战略,加强与央视、旅游卫视、贵州卫视等媒体的合作;积极参与省州组织的旅游推介活动。持续巩固与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梵净山景区、双乳峰景区等省内重点景区的联盟,开展景区广告置换。深化与珠三角、长三角、重庆武隆、云南石林等省外旅游目的地联盟,以“主动上门”服务理念攻占市场,深化与客源地旅游企业的合作,推动乡村旅游与市场的有效连接,吸引中老年群体游客到荔波旅游,让更多的城市人走进乡村、接触自然、拉动农村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大景区旅游和乡村旅游相得益彰。二是突出宣传重点,强化乡村旅游的整体营销。对乡村旅游发展重点乡镇、重点村、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较为完整的重点区域,列入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荐名录,统一包装营销。

3.完善旅游设施,加强软硬件建设。对乡村旅游开发基础薄弱的地方,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休闲步道、码头、停车场、商店、餐饮、公厕、河岸绿化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让游客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同时,组织乡村旅游景区从业人员进行民俗风情、乡土文化知识以及礼仪礼貌、餐饮服务、市场促销等方面培训,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乡村旅游整体形象和水平。

4.打造民族精品,开展节会包装。一方面,不断丰富水族卯节、“六月六”布依歌节、瑶王宴节、打猎舞节、跳苗节、斗牛节和梅花节的内容。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和整理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等民族文化,改良和鼓励群众穿戴民族服饰,充分借鉴云南傣族泼水节,重点打造一个或两个有影响力的民族节日,力争推出一批具有民族文化魅力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充分展示荔波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与独特的地域人文风采。精心编排包装一些经常性的表演节目,引入全国性体育项目等,打造叫得响有特色的旅游精品。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平衡乡村旅游发展的季节性短板,缩小淡旺季差距,使乡村旅游具有长期吸引力和影响力。

5.加强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加强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力度,在全面清理村庄、河道、公路沿线等地积存垃圾的基础上,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加大“两违”整治并集中整治乱拉乱挂、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村内乱搭乱建现象。强化村庄整治的组织领导,整合资源、合力投入,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落实经费保障,严格督查问责,促进乡村环境整治,实现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环境,提高乡村旅游的美誉度。

6.加强整体联动,多措并举扶持。将乡村旅游纳入县委、县政府和各相关乡(镇、街道)、部门的重要工作议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制订一系列的奖励、扶持政策,如项目优先、审批优先、收费减免、以奖代补等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结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水利建设、移民搬迁等项目的实施,主动为乡村旅游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对进入或准备进入乡村旅游开发的业主,要积极引导,关心支持。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主办    地址: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 电话:0854-8222611

Copyright(C) 2008-2020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黔ICP备15000059号    贵公网安备 52270102000271号

本网站由 黔南热线 全程策划制作 (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