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荔波县民族民间工艺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

作者:覃敬念 日期:2021-07-22

 荔波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 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荔波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历史悠久, 深深渗透着区域民族多元文化的独特内涵,是贵州最为珍视的“民族宝贝”。 

 近年来,随着荔波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全域旅游”成为荔波由煤炭“黑色产业”向自然生态“绿色产业”转型的重要路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是荔波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是推动生态、文化、平安、人文、智慧“五型荔波”繁荣发展的主旋律。“全域旅游”依托自然生态资源融合本土民族文化,形成“文旅”融合新型业态,让游客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感受浓烈的风土人情,带走最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旅游工业产品,带动民族民间艺人将“指尖技艺”转化“指尖经济”,让民间艺人搭上旅游“快车”吃起旅游致富“快餐”。

 旅游大发展促进旅游业态多维度、多形式、多渠道向纵深发展,作为民族文化中最具开发潜力而又易于融合的民族民间工艺产品日益凸显重要,成为了“文旅”融合的前沿阵地,民族民间工艺人才成为引领民族工艺旅游产品的“排头兵”。综观荔波民族民间工艺品, 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风貌独特, 主要集中在竹藤工艺品、特色文创、根雕、银饰、民族美食、民族服饰等业态。这些产品的开发包装上注重彰显民族元素多元化和手工技艺原生性,主要通过刺绣、染艺、纺织、雕刻、编织等工艺技能实现。应该说这是繁荣民族区域经济, 发展荔波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最为珍视的“民族文化宝贝”。

 民族民间工艺品开发关键在于人才。荔波民族民间工艺品之所以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 就在于它浓郁的本土文化及原创的艺术品味, 独特的制作技艺, 世代传承的工艺技巧。据统计:截止2021年3月荔波从事正常经营活动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民族民间手工艺及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有17家,从业人员近千人,其主要产品为竹编、刺绣、根雕、民族服饰、文创饰品、银饰等。2020年全年累计销售额4013.2万元。这些特色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及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基本代表了荔波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民族民间手工艺及文化旅游商品,商品销售主要以县内和景区为主;民族民间手工艺及文化旅游商品线上线下销售网点建设也日趋规范。“茂兰喀斯特竹编工艺品网点”、“荔波卯运民族手工艺品店”、“睿弘民族服饰店”等先后获得省级旅游商品销售示范点称号;荔波民族民间工艺人才先后选送5件作品参加黔南州工业博览会民族民间手工能工巧匠大赛民族民间手工艺术精品展,其中1名选手荣获“2019年黔南州工业博览会能工巧匠大赛”三等奖;推荐1家旅游商品企业参加2019年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同时选送红色经典根雕作品参加民族民间手工艺术精品展;2020年推荐手工艺作品7件参加“绿博杯”黔南十大特色手工艺品征集评选,其中1件手工作品荣获“绿博杯”优秀作品奖。

 目前,荔波民族民间旅游工艺品开发经营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家庭作坊模式。荔波许多民间工艺产品制作、销售大多属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 技术骨干主要是家庭技艺传承人,在承担产品开发和市场销售的同时, 还要负责产品的生产制作,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链。二是无法实行规模化生产。许多工艺产品经销商参加各类展销会、博览会、商品交易会,样品赢得市场认可。但由于制作产品技艺人才缺乏, 制作技术水平和设备更新跟不上,达不到规模化生产, 产品的后续批量制作技艺相对滞后, 批量产品与订单样品存在较大的质和量差距而无法达到商家的要求。三是领军人才培养与政策保障不匹配。 民族民间工艺人才大多遗存民间传承,家庭式、家族式、师徒式口传心授占主要,自行传承造成人亡艺绝,没有教材可寻,没有学校可学,没有老师可教,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艺人才培养机制,缺乏队伍、缺乏阵地、缺乏环境、缺乏机制保障。加之,民间艺人职称评定缺乏常态化,获得职称的工匠没能享受传承活动补贴,得不到社会尊重与认可,工艺人才没有自信、没有自豪感。

 荔波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不是没有市场, 而是受生产技术力量薄弱后劲不足和传承环境与政策机制限制,难以发展壮大成为“文旅”融合的“主力军”。荔波民族民间旅游工艺品的开发, 依托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的优势, 突出独特与创新,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要从传承技艺人才培养做起。民族民间工艺品人才培养, 是关系到其产品生产、包装、提升和走市场的关键所在。

 因此,建议:一是政府重视、真抓实干。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 应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宏观规划中, 针对具有名优名特、有发展潜力、有市场前景的民族民间旅游工艺品制定相关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大对具有较高声望的传统工艺品生产企业和领军人才的扶持, 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 实现“政策与经济”双帮扶,增强民族民间工艺品人才积极投入行业的吸引力。二是创新创造、研发提升。采取“校地合作、市场联合”,鼓励行业协会、专业团队参与研发提升, 谋划营销, 实现民族民间旅游工艺品创新性利用、创造性转化。行业主管部门、科研机构要对民族民间旅游工艺品开发生产的科研立项给予倾斜和大力支持, 鼓励多出产品、多出精品,培育县域民族工艺旅游商品市场发展壮大。三是拓宽思路、引进人才。找准民族工艺品市场切入点, 突出民族文化资源优势, 加强传统技艺生产技能人才的培养, 确保产品质量和数量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本土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境外优秀人才的引进,组建行业合作团队,加强产品开发与创新投入, 改变产品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的现状,使之成为民间艺人脱贫致富之路。 四是编制教材、加强培训。采取“职校专业教育与社会针对性培训结合”,利用当地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办好民族民间工艺旅游产品专业教育, 结合传统工艺品的名优特色文化编制校本教材, 聘请民间领军人才为教师,学员享受职校“直通车”国家补助,毕业颁发毕业证书和技能职称证书,让学员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自豪感,提升工艺传承自信心。同时广泛开展针对性强的社会技能集中培训,在全社会营造“学技艺、会传承、懂经商、能致富”的良好环境。五是抢抓机遇、培育市场。民族民间旅游工艺品的挖掘开发、创新创造要与时俱进, 找准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凸显优势, 培育市场,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为民族民间工艺旅游产品营造和搭建产销市场有利平台,实现互利互惠、企业商贾与工艺人才致富双赢的目标。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主办    地址: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 电话:0854-8222611

Copyright(C) 2008-2020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黔ICP备15000059号    贵公网安备 52270102000271号

本网站由 黔南热线 全程策划制作 (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