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统战理论视域下高校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

作者: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民盟支部主委 辛均庚 日期:2021-10-28

摘要 贵州作为精准扶贫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需充分运用统战理论来统筹协调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种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输出人才、技术、管理、团队和发展思路。高校作为教育扶贫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人力科技资源优势,助推乡村振兴。本文以黔南师院为例,梳理高校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创新做法和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统战理论;教育扶贫;高校“领办”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十九大的召开,进一步明确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方面不断推进,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和追求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高质量做好安置点教育保障工作,是当前易地扶贫搬迁需全面统筹研究落实的重要内容,需要先进的理论模式来创新实践。

一、高校领办模式的理论基础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整体办学资源相对薄弱,如何快速发展,实现全国同步教育现代化,这就需要创新理论。统战思想,特别是大统战思想,一直以来强调大团结、大联合、大目标,要求团结和联合最广大的一切力量,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人民的立场和人民的事业人民来创造理念。[2]统战思想内核与教育扶贫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有着内在逻辑,都强调整合和共享,可作为新时代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指导理论,用大统战思想来进一步深化和拓宽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能实现安置点学校后发赶超,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愿望。

二、高校领办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领办模式的提出背景

近年来,贵州省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特别注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教育保障工作。“十三五”期间,贵州省统筹安置点1669所中小学幼儿园办学资源,解决了13万名搬迁户子女入学问题,并新建、改建中小学幼儿园333所,消化搬迁户子女就学5万余名,基本上能保障所有搬迁户子女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顺利入学。[3]安置点教育保障不但让搬迁户适龄子女有学上,还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安置点教育保障工作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教育基础整体较为薄弱、发展起步较晚、教育经费不充分等客观因素,还是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项目资金缺口较大;安置点学校师资力量整体不足学校大班额难以化解等。[4]面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师资力量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和结构素养有待优化提升等问题,贵州省委、省政府创新思路,拓宽思维,创新提出了“领办”学校模式,特别提示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高校要主动作为,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发挥应尽责任和功能。

(二)领办模式的实践做法

高校“领办”教育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创新之举,以高校牵头,依托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协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共同办好安置点学校。作为贵州地方高校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迅速响应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立即开展调研,组织论证,制定领办方案,上报州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并获得批示,于201993日正式开展“领办”安置点学校工作。

一是精心组织调研,遴选领办学校。高校“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首要任务是充分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特点,分析所在区域优势,精准选定领办学校。从201983日,贵州省委领导指示黔南师院要充分发挥师范教育特色和区域优势,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教育学校以来,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骨干人员开展调研工作,明确了三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城南社区基础教育学校为领办试点,具体领办第四小学、第五中学(在建)、第七幼儿园、第九幼儿园4所学校。

二是研讨领办方案,制定配套措施。“领办”学校试点工作关键在于精心科学设计实施方案,并制定配套措施,才可稳步推进。方案核心内容是学校派出挂职教育局副局长、学校副校长、幼儿园副园长干部和骨干教师,组成管理团队,参与学校发展决策和管理,侧重负责教学业务管理;积极引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真正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领办经验,探索可复制领办学校模式,为全州全省推行领办教育模式奠定实践基础。为充分调动师生积极参与和更规范更高效开展领办学校工作,黔南师院全盘考虑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涉及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工作量核算、津贴补助、工作纪律、工作机制等激励和管理措施,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配套措施。如修改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工作队员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三是深化领办内涵,满足教育需求。随着“领办”学校工作的持续推进,学校不断拓宽和深化“领办”学校工作内涵,在前期派出“领办”学校工作队基础上,着力解决安置点学校师资严重短缺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加大协调选拔力度,派出更多的优秀教师和学生到安置点学校任教和顶岗实习;选派学校一流教学团队到领办学校开展教学改革,鼓励支教教师与领办学校教师、支教研究生联合申报课题,共同研究教育发展。另外,为达到“造血式”领办效果,学校与三都县在师资短缺、师资提升、办学经费、学校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领办内涵,满足教育发展各方面需求。学校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选拔优秀学生支教,解决师资短缺问题;通过送教下乡,开展三都县骨干教师培训,以此来带动整个三都县教师队伍提升

四是强化平台功能,加快人才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教育硕士培养特需项目、国培计划、民族研究院等各类教学科研平台,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师资人才建设,加强聚焦易地扶贫和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力度,形成一批直接应用的研究成果,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献身教育扶贫事业的教学名师,对领办学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领办,打造出一流中小学幼儿园,争取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领办模式。如学校省级中小学教育发展中心,已为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1822名教师开展了各学科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另外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设置教学科研项目,已立项10项,投入10多万元研究经费。

三、高校领办模式的实践反思

20199月份以来,贵州高校领办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6所幼儿园、7 所小学、6所初中和1所普通高中,并从高校遴选了19名教学管理骨干任领办学校副校长,领办幼儿园副园长,共派出78名优秀教师和274名优秀大学生担任安置点学校音乐、美术、体育和英语等学科急缺教师。[5]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作为“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的试点高校,通过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接力计划、大学生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计划、管理队伍能力提升助力计划、校园文化建设助力计划等五个专项行动,持续助力领办学校内涵发展,已形成示范带动,开创了贵州省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做出新的贡献。[6] 要持续发挥高校“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模式的最大功能成效,还需进一步深化“领办”理念和拓宽“领办”内涵,在资源优化共享上进一步整合和强化。

“领办”学校到“领办”教育。领办学校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扶贫的主阵地和聚焦点,应优先帮扶和保障,在领办学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深化“领办”理念和拓宽“领办”内涵,从单一的“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发展成为“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整个教育,全面拓宽的“领办”内涵“领办”学校教育延伸到“领办”社区教育、职业教育、文化教育方面。

“领办”主角到“领办”联体。目前高校“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主要还是以一所高校为主角,在资源的优化、整合、共享方面,一所高校难以发挥“最大公约数”效应,难以满足扶贫教育发展和教育扶贫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维需求;应创新“领办”主体模式,从一所高校“领办”主角到多所高校联合“领办”,形成一所主“领办”、多所协“领办”的高校“领办”联体新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共享优质资源,发挥优质资源的“最大公约数”效应全方位地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教育扶贫质量提升,巩固胜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

高校“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是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要做好高校“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除在凝聚共识、方案编制、统筹协调、机制创新、突出特色等方面做好工作,还需拓宽延伸到整个教育,改变“单边扶贫”,解决“上热下冷”问题,要发挥受扶主体的能动性,激发其内生动力,开展教育治理,真正统筹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三大战略,早日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7]

 

 

参考文献:

[1] 苏贵斌.UGS”模式特点及实践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21,(2):9-13.

[2] 李育军 张桂玉 习近平新时代大统战战略思维的哲学意蕴[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3):17-20.

[3] [4] 肖菊 梁恒贵.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保障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9,(7):102-107.

[5] 邓海.彰显特色 带动示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提质发展[J].贵州教育,2020,(1):3-7.

[6] 聚焦质量提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助力易地扶贫搬迁[EB/

OL].(2019-09-06) http://www.eol.cn/guizhou/guizhou_zhce/201909/t20190906_1682064.shtml.

[7] 李宇军等. 易地扶贫搬迁必须发挥受扶主体的能动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5):156-159.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主办    地址: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 电话:0854-8222611

Copyright(C) 2008-2020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黔ICP备15000059号    贵公网安备 52270102000271号

本网站由 黔南热线 全程策划制作 (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