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非凡十年

乡土十年忆旧梦 万里同心走新途

作者:赵国祥 日期:2022-04-18

我的家乡叫塘满村,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平凡普通的小山村,坐落在绵延起伏的山峦下,属贵定县城的南部,离镇政府还有6公里的路,村中多是少数民族,勤劳的村民世代在山地耕作,繁衍生息。

在记忆中,十年前的家乡满是泥土气息,一条条泥泞的小路通向各方,地面上坑坑洼洼的,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摔一个大跟头,摔到地上就会满身都是水和泥。那时,每家每户的生活用水,都是肩挑背驮来的,挑水回家的时候总要小心翼翼,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脚下,如果稍微有一步的差池,肩上横挑的水就会溢出,溅在泥地上,使地面变得更加湿滑难走。

那时候,村里的买卖都要走到6公里外的平伐集市,天还没亮的时候农户就要起来,赶到集市正好是清晨,这时集市已经聚集了十里八乡的农户,不停的叫卖,销售农作物,卖得差不多了,就去镇上的商店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带回家。

等到夜里回来,路边是没有路灯的,多数人用不起手电筒,就只能依靠依稀的月光辨认进村寨的小路,用脚步试探着凹凸不平的路面,凭借对脚下地面的熟悉感,望着远处家里闪烁的灯光,摸索着向家中走去。

不夸张的说,当年村里的经济状况只能用一个词形容:贫穷落后。正所谓“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就是十年前贵州山区的真实写照,村里没有产业,更没有加工厂,年轻人都跑到广东、浙江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老年人和妇女留守家中,守着世代相传的土地,种植水稻、玉米、蔬菜这些农作物。

十年光阴,眨眼而过。“要致富先修路”“扶贫先扶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标语如幻灯片在记忆深处划过,记录了这些年家乡的发展。

2012年,村里修建第一条水泥路的时候,我在家里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喜悦,随即就来到规划修路的现场,当时路上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像是在争论些什么,我走近一听才知道,原来是道路修建占用了部分村民的土地,就有人带头到这阻碍修路。发生这样的情况,我立即去找村中有威望、有文化的长老商议,长老们觉得村里以后的发展都要靠路,这条水泥路必须要修,一行人就上门到被占地人家里做思想工作,那些反应强烈的村民,在村中长老面前也变得讲道理,沟通下来就转变了态度。

要知道,过去像我们村一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都有家族观念,以血缘为纽带凝结而成,家族力量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传统力量,对于村里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以往村里发展的关键事情都要这些“老辈子”拿主意。

很显然,党和国家也知道要将这股力量运用起来,在乡村改革和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以统战工作为抓手把大家团结起来,为乡村的建设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014年,我们村被列为州、县委统战部的挂帮村,挂帮部门开始陆陆续续的为村里提供帮助,其中就带来了引领村民同心同向、同荣同辱、共同谋富的同心思想。

统战部门开始在村里推行“思想扶贫”,通过群众会、院坝会、讲习所给群众开展思想教育,在村里打造标志建筑“同心树”“同心湖”,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统战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党员群众的思想觉悟高,没多久就领会了村里人要团结一致、自立更生,开始带头做表率,号召大伙一起为村里贡献力量。

在杨雄寨打造“志智双扶”示范点时,能够出现全寨在家的男女老少,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家,下至几岁的小朋友都积极、主动参与,尽自己所能,为整治环境、美化村寨无私付出。

在统战部门的指导下,村里成立了全县第一个乡贤会,将村里的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村干、老寨老聚集在一起,有了一个共同为家乡谋发展的平台,我自己很荣幸担任乡贤会的会长,能够在国家“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候,带领村里的“老一辈”,发挥余热,为家乡的发展献上一份力量。

乡贤会成立后,从化解邻里纠纷的小事到修道路、建广场、搞产业这样的大事,我们新乡贤都能出上一份力,只要是为了村寨发展,我们新乡贤就带头去干,并通过舍小利、顾大家这样的行为,引导村民不斤斤计较,共同参与到村寨的发展当中。

到了2020年,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挂帮部门、村组干部、新乡贤、民营企业家等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完成了脱贫攻坚这项艰巨任务,塘满村贫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如今的塘满村,泥泞小道已经变成了4米宽的水泥公路,家家户户都有了出行的交通工具,先是摩托、三轮车,然后是小汽车,农业生产也不再需要人扛马驮,直接开车带上就行,村里的主路与公路沿线接轨以及各个村寨的道路连通,都给自家出行带来极大方便,到镇上只需要10分钟的时间。

从前道路两旁的杂草已被铲除,栽上了小树和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在黑暗的夜里犹如一条长龙,灯光闪烁,光芒四射,为来往的村民照亮夜行的道路。

村里的产业也越发多元化,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400亩精品菊花、320亩精品蔬菜、73亩澳洲龙虾养殖、林下土鸡养殖等产业,形成了“山上有茶有果、田间有花有菜、水里有鱼有虾、农家有酒有歌”的小康新画面。

村里的杨雄寨更是成为了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整个村寨进行了整体规划,停车场、长亭、休闲广场、污水处理池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原来的破旧的老学校被改造成了乡贤馆,让我们乡贤更好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新乡贤精神根植故土,带动村民向着乡村振兴的方向大步迈进。

(撰稿人:赵国祥,贵定县乡贤会云雾分会会长,中共党员;廖浩,云雾镇政府职工,共青团员,黔南州委统战部推荐)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主办    地址: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 电话:0854-8222611

Copyright(C) 2008-2020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黔ICP备15000059号    贵公网安备 52270102000271号

本网站由 黔南热线 全程策划制作 (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