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村寨行

龙里县“四个升级”促特色民族村寨旅游发展

作者:云黔南 张姣姣 日期:2023-10-25

  近年来,龙里县特色民族村寨旅游业快速发展,湾滩河镇走马村孔雀寨就是其中之一,并通过“四个升级”有力促进了当地特色民族村寨旅游产业发展。

  升级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游客承载力。把“道路”变“出路”,主动衔接州县交通要道,拉通旅游发展主线路。湾滩河镇从外部交通看,地处贵阳都市圈1小时交通圈内,是龙里旅游大环线的重要节点,根据县有关规划,随着“龙里河大桥”“贵阳四环”“龙湾大道扩建”等项目建设的完成,将进一步突破湾滩河镇的交通瓶颈。未来湾滩河西接龙里河大桥,东接贵阳四环,北连龙里大环线,南通都香高速,交通条件将更加发达。把“闲置资源”变“配套资源”,全县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依托现有资源情况,聘请专家对村寨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将闲置资源合理利用,变闲为宝。在孔雀寨公共区域内,合理规划停车线位,区分进寨车辆行驶路线和游客步行路线区域,并加大安保力量,维持现场秩序,避免发生意外;在游客服务中心空闲处增加休息区域,聘请村民管护景区公共厕所,合理规划区域作为临时特色产品展销点。把“空房”变“客房”,积极利用特色民族村寨名片效应,通过自媒体进行宣传,吸引游客眼球,增加游客量,动员景区及周边村寨村民将环境卫生好的空余房间作为日常旅游客房出租,房间卫生及生活保障服务由房主负责,解决了游客住宿问题的同时,有效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升级宣传引导力度,提升特色民族文化自信。把“旁观者”变“参与者”,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学术、教育机构,让村民系统地学习、了解自身传统文化,并运用山歌传唱、图文知识展板、宣传画册、广播播报、图片视频传播等方式,引导村民加深对自身文化的深层次认识,发挥其在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发展中主动传承和宣传的作用。把“社会团体”变“传承导体”,推行民族语言、民族文化进校园、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畅通民族文化学习通道,传播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更深层次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把“民间收藏馆”变“文化展览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争取长效性的专项资金扶持,必要时可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以金批村猫头寨“怀珍乡愁馆”等民间收藏馆作为基础,统筹建设地方民族文化展览馆,结合周边资源,延伸打造森林公园、田园景观、民俗体验、溶洞奇观等配套项目。

  升级旅游模式,提升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经济价值。把“游走看”变“研学游”,围绕本地生态、农业、文化等资源,探索建立农产品种植科普、果蔬采摘、农田种植体验、民族文化体验馆、喀斯特地貌公园等精品研学旅游线路,在现有“游走看”的基础上,以“研学游”模式拉动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经济,提升旅游价值。把“庭院”变“经济”,加强对庭院经济效益的宣传推广,引导村民以家庭为阵地,以庭院为载体,创建美丽庭院,盘活村寨闲置资源;积极引导当地新乡贤人士通过技术回归、资金回归、产业回归等方式,紧抓乡村旅游、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契机,引导群众因地制宜,把美丽庭院创建与发展民宿民居、农家乐和乡村近郊游结合起来,打造庭院旅游、农家乐、种植养殖业等庭院经济模式,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把“政策资源”变“动力效益”,新增建设用地与“三调数据”关系套合,严格规避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区域,从综合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与项目落地性角度出发,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旅游服务用地),解决景区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商业街等方式增加旅游经济价值。

  升级整合资源,提升旅游景区精细管理。把“散拼”变“抱团”,积极谋划单独或按片区发展需求联合成立村集体公司,聘请专业职业经理负责管理运营公司下辖旅游产业,或采取整体外包方式,与专业旅游产业运营管理团队合作,致力在业态发展、旅游服务等方面出成效,村委会在运营管理中发挥“把方向”作用。把“村民”变“讲解员”,在村寨选聘一批形象气质佳、文化素养较高、应变能力较强的村民作为讲解员,精心培训,把当地村寨村情、民俗文化等向游客进行解说宣传,并为广大游客提供一站式便捷、贴心服务,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亲身感受民族特色村寨之美。把“传统购”变“新潮购”,加大对土特产挖掘力度,把农产品、手工、美食、服装首饰等包装销售,并适当融入文创设计,提升民族特色文化产品价值含量;通过“直播带货”以及入驻购物平台、超市展柜、车站、机场商店等方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发挥村情“讲解员”作用,为游客宣传推广特色产品,增强游客购买意愿,进而提高旅游产品收入。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主办    地址: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 电话:0854-8222611

Copyright(C) 2008-2020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黔ICP备15000059号    贵公网安备 52270102000271号

本网站由 黔南热线 全程策划制作 (统战部)